紀錄片《一對德國父子的客家傳奇》賞析暨導演交流會在我校舉行
11月4日晚,由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主辦,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承辦的紀錄片《一對德國父子的客家傳奇》賞析暨導演交流會在東莞校區定靜樓講學廳舉行。本次講壇由2018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(以下簡稱“網新”)專業主任、紀錄片導演黃慰汕擔任主講人,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兼黨總支書記蔡照波、副院長周國屏、辦公室主任潘倩瑩、團委書記陳捷云出席交流會。網新專業班主任汪文超主持。網新專業各年級學生參會學習。
活動現場
蔡照波院長發表講話
汪文超老師主持講座
現場同學聚精會神地觀看紀錄片《一對德國父子的客家傳奇》。紀錄片講述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,豪天立等百余名德國、瑞士國籍人士在廣東梅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,了解接受客家地區民俗、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發展的故事。
訪談環節,黃慰汕對紀錄片創作前期遇到的困難、影像和圖片資料的收集、紀錄片中使用的音樂、展現的細節以及它所要傳達的主題情感進行了詳細介紹。黃慰汕坦言,這部紀錄片由于題材較為“小眾”,在創作的過程中遇到資金不足,受訪者年事高、分布廣等問題。但攝制組本著對觀眾負責、對歷史負責的嚴謹態度,甚至為核實一些細小的情節多次不辭辛苦地往返中德之間。
在互動提問環節,師生們紛紛向黃慰汕提出問題,現場氛圍熱烈融洽。黃慰汕在互動中提到,“對于紀錄片的結構,每一部紀錄片的情況都不一樣,只有做得多了,經驗多了,才能得心應手地運用采集到的視頻素材。”“紀錄片導演在拍攝之前要很清楚你想拍什么,你要表現什么,你的主題是什么。像歷史題材紀錄片,就要先寫好解說詞,然后做后期的時候就可以按照解說詞來選擇鏡頭素材、編輯影片。”“紀錄片是一門視覺藝術,首先要學會用畫面思維,而不是文字思維。在拍攝之前,在腦子里就要像過電影一樣,做一個大概的‘虛擬剪接’,確保‘胸有成竹’。”
最后,蔡照波在總結發言中表示,在喧囂的時代,影片中透露出的許多溫情,是讓觀眾產生共鳴的重要因素,包括父子之間的傳承之情、夫妻之間的溫情和朋友之間的跨國友情等。正是這樣的溫情賦予了影片永恒的生命力,同時也希望同學們也能成為有情懷、有藝術靈魂的人。
藝傳院學生會供稿
文/王月琴
圖/林煒鵬
審校|楊賢春
責編|劉赟
編輯|黃要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