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化名人看廣東】蔡照波:方寸之中有天地 做新聞應存大愛之心
新華網廣州12月11日電(李慶招 劉欣宇)“蔡照波記者,芳村過海隧道工程已經開始勘測,芳村一帶數以萬計的職工、居民多年夢寐以求的,即將變為現實,這個問題新聞界出力不少,你們促成作用不能抹煞,謝謝你們……”一封寫于1984年的感謝信,記錄了市民對蔡照波及電視節目組的感謝之情。
蔡照波,曾任南方電視臺黨委書記兼臺長、廣東廣播電視臺副臺長。上述感謝信的背景,源于蔡照波在《觀眾之友》欄目通過報道促成了當地完善出行設施,改善人們出行環境。在蔡照波看來,做新聞應存有大愛之心,盡社會責任做一些推動社會更加完善的事,這就是“電視人”的初心。
廣東廣播電視臺原黨委委員、副臺長;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院長蔡照波。林曉蕾 攝
“南派紀錄片”講好中國故事
1983年,蔡照波開始從事電視新聞行業。回顧過往,蔡照波調侃自己理想的實現純屬幸運。殊不知,這份幸運掩藏著一份極致的執行力,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傳于他人。
于行業,蔡照波希望廣東紀錄片奮起,不遺余力地推出“南派紀錄片”文化品牌。北京奧運會前夕10集《龍行天下耀中華》海內外播出;汶川地震時拍攝12集《志愿者》體現廣東人無私奉獻的人文關懷;《囚犯生死大轉移》記錄干警和囚犯面對臺風洪水守望相助……這些紀錄片凸顯南國神韻。
談及“南派紀錄片”的初衷,蔡照波表示:“武術有南拳北腿,畫派也有嶺南畫派、長安畫派,在紀錄片上,我們把廣東毗鄰港澳、對外來文化先知先覺的地緣優勢和廣東人在對時尚性、領潮性元素的敏感把握上體現出來的人文特色,很好地結合到一塊,體現在紀錄片里面,這就是南派紀錄片的特點。對于講好中國故事,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。”
于自身,蔡照波把多年熱愛的書畫、篆刻成就通過授課方式傳于他人。“有很多藝術性的東西光靠書本是很難自己感悟出來的,需要實踐才能獲得。我盡量把我的經歷和實踐傳授給學生們,并開設相關實操課,讓他們感受課本之外的另一番精彩,縮短探索路程,少走彎路。”蔡照波說。
方寸之中有天地 電視與篆刻相互滲透
數十載風雨新聞路,蔡照波見證了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變化和成長,也見證了廣東經濟、文化的變遷。
蔡照波是西泠印社社員,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,早年師從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學習篆刻,研修古文字。如今,蔡照波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任院長、教授,教學生書畫藝術及網絡新聞傳播。
當臺長,做電視新聞;當院長,教書畫篆刻。“任何一門學科達到一定的高度,多數都是由多學科的滋潤,才能夠有一個更豐盛的回報。”蔡照波表示,篆刻是方寸,方寸之中有天地。電視也是一個方的畫面,在這個方的畫面里面,它也需要虛實,需要色彩,跟一方印章的構圖審美是一樣的。
“篆刻藝術、書畫等對我在做電視上新聞上追求美的畫面、美的構圖、美的意蘊都有莫大的幫助。兩者雖為不同的門類,卻也可以互相滲透,互相滋潤。”蔡照波說。
媒體融合需要“化學反應”
從媒體行業退休,雖免于此前的職業奔波,但蔡照波仍對時下的媒體現狀和未來多有關注,談及對融媒體的理解,蔡照波提出了“物理反應”和“化學反應”的概念。
“一個單位或集團擁有多種媒體業態,如兼顧網站、報紙、雜志、廣播、電視等,我認為是一種物理現象。融媒體的化學反應關鍵在人,準確來說是人才,是全能綜合型傳媒人才。”蔡照波表示,我們呼喚培養傳媒人要有身兼多職的能力,能寫能編能拍還能現場報道,才能實現各新聞單位的融媒體之路。
除了過硬的業務能力,做一名合格的媒體人還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?在蔡照波看來,做媒體除了要培養專業素養之外,還需要有社會責任心,存有大愛之心,抱有家國情懷。
新聞轉載于新華網:http://m.xinhuanet.com/gd/2020-12/11/c_1126846717.htm